2019/5/9
首/席/猫/成/长/故/事
每天在首席猫的教室里都能看到孩子们演奏、舞动的身影,他们带着各自对艺术的梦想来到首席猫,谱写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故事。在这里,「首席猫成长故事」将和大家一起见证他们的成长和光芒。
今天的故事主人公就是他们中的一员,独舞秀上一舞成名,热爱和专注是她的关键词,她用她的每一天诠释着快乐学舞和独立舞蹈的意义,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故事...
2018年12月23日,文化宫剧场里,企鹅五点半的首届独舞秀圆满结束,整理演出照片时,一张芭蕾独舞照抓住了我的眼球:
照片里,女孩身着白色舞裙站在聚光灯下,双臂微抬,舞步轻盈,浑身散发着自信的光芒。
她叫施诗,经过独舞秀一舞成名,之后在新年嘉年华上也有不俗的表现,两场独舞的演出,让她收获了不少赞誉,成为了企鹅五点半的小明星。
在施诗4岁多的时候,施诗妈妈带着她去看了2场天鹅湖芭蕾舞演出,每场都是3个小时以上,正常情况下,这么小的孩子是坐不住的,但施诗却全程专心致志,过程中还不断地让妈妈解说情节,这3个小时,对于小小的她来说,很是享受。
舞蹈,在她的心里已经埋下了种子。这就是故事的开始。
快乐学舞
让舞蹈帮助孩子快乐成长
谈及少儿舞蹈,总是跟练功相关,压腿、劈叉、下腰、翻跟斗……是否让施诗学舞 ,一开始,施诗妈妈也纠结过。
谈及为何选择企鹅五点半,施诗妈妈说出了缘由:
“决定让施诗开始学跳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师说不会刻意要求孩子压腿,而是让孩子自由动作,多元化的中国舞加上包含芭蕾舞的基础练习,让我觉得可以试一试。”
尝试之后,发现在不强调“功夫”的练习中,施诗更能自在发挥自己的能量,感觉她比想象中还要喜欢跳舞,对于舞蹈课的热衷,已经到了发烧39度都不请假的境界。
女儿对于舞蹈的热情,施诗妈妈看在眼里,在教室里认真的态度,也感染着她,从含蓄到能自由舞动,一天又一天,时间见证着她的改变。
平时在家里,施诗也喜欢跳舞,用她妈妈的话说是“乱跳”,学舞蹈的初衷不正是用身体表达自己吗,孩子不应该成为练功的机器,陶冶情操、激励精神、温润心灵、促进健康成长才是孩子学习舞蹈的意义。
早前就有医学专家表示,7岁以后才能进入舞蹈专业训练,下腰、劈叉、倒立等动作不适合6岁以下的孩子。
很小就开始苦练功,可能会造成孩子身体损伤,强调“功夫”是目前少儿舞蹈的误区和乱象,家长在选择课程的时候也应避免踩雷。
崇尚自由舞动,才是快乐学舞的定义。
独立舞蹈
提升自信,学会用舞蹈去表达
变成美丽的“小天鹅”站在舞台上是施诗的愿望,独舞秀是一次很好的圆梦机会。
在表演之前,施诗妈妈就和老师一起为施诗选了一条非常好看的舞裙,鼓励她独自登台。
“一开始她是不愿意的,可能还是有点怕,因为没有一个人登台过,我和王老师也劝了她很久,后来慢慢的她也想通了,我跟她说你上去就送你水彩笔,孩子毕竟是孩子,小奖励就可以激励她。”
为了有出彩的表现,施诗在独舞秀之前还加课训练,这次的芭蕾独舞其实也不是真正的芭蕾,而是有一些类似的动作,即使如此,她也乐在其中。
登台的那一刻,施诗就像一个天生的舞者,从容的、享受的舞动着,完全没有一丝紧张的情绪,灯光聚焦在她一个人身上,台下掌声雷动,真实的感受到所有人对她的认可。
舞台下的施诗爸爸看女儿演出,看着台上穿着漂亮裙子的女儿接受着大家的掌声,他很感动,觉得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女儿也已经一天天的长大了。
这次演出后,明显感觉到她的自信心提升了,勇于表现自己,成为了真正会跳舞的舞者。
人在成长到了一定阶段后就要面临独立,舞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同样需要具备在舞台上独当一面的能力,著名的舞蹈家们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塑造自己的个人特色,从此成为“大家”。
有的孩子接受了繁重的基本功训练,又苦又累,花了很长时间,问他会跳什么舞,他不会跳。独立舞蹈可以检验孩子是否真的会跳舞、会表达,过程中会融入对舞蹈的思考和理解,每一个舞者的风格都有不同之处,当然,独舞也能有效提升自信心。
同时,鼓励独立舞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集体舞的重要性,独舞看中个人能力的提升,集体舞讲求的则是配合和团队精神,两者在学舞的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光环之后,如今的施诗已沉下心回归到学习状态,继续认真练舞。
“我们还是会把重点放在学习成长上,不会将重点放在演出上,需要沉下心来学习,光环很大,享受了就行了,绝不能膨胀、不能飘。想跳好舞,就要沉下心好好练习,享受学习的过程。”
她的梦想:当一名舞蹈老师。
这是她妈妈告诉我的。6岁正是天真浪漫的年纪,梦想竟如此现实接地气,未来的每一天,希望她能持续向着这个实际的梦想,脚踏实地的走好成长的每一步。